文史赏析MESEUM OVERVIEW
首页 > 文史赏析 > 浅谈古代心肺复苏术的发展(一)

浅谈古代心肺复苏术的发展(一)

时间:2016-07-19 点击:6503

      中国医学对于心肺复苏应用有悠久历史,历代医书典籍均有记载和论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今天就古代心肺复苏术的发展进行进行简述。

      汉代最早的中医心肺复苏术

      最早的中医心肺复苏术出现在汉代,东汉名医张仲景(约l45~208)所著《金匮要略》中记载着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日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奠置,亦勿苦劳之。”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抢救的详细记载,其时间早于西方约一千多年。书中所述的复苏方法,包含了以下多方面的急救技术:①体位:平卧状态,“安被卧之”;②畅通气道:以一人登肩挽发,使患者头部后仰,颈直咽开,气道通畅;③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手按患者胸部,频频压动;④压胸抬臂通气:在胸外按压同时,再以一人屈伸患者臂胫,舒展胸廓,以利呼吸;⑤腹部揉按:推动膈肌向上,增加横膈运动以助通气;⑥持续复苏:上述复苏技术,既体现了多人合作(三人以上),还强诃了复苏的持续性,即不可任意中断心脏按压等措施,需坚持至少炊一顿饭的功夫,直至抢救最终成功。可见早在1700多年前,中医就采用了较为有效的综合复苏方法,来救治白缢等呼吸心跳骤停的危急病人,尤其是其抢救细节记述得如此清晰与准确,今天也不得不令我们叹服。

      晋代与六朝时期人工呼吸受重视

      晋朝葛洪在所著《肘后方》中详细记载了救卒自缢死方法。到了晋代以后,人工呼吸等复苏方法得到加强,其应用时间也早于西方约一千多年,且主要实施技术也有所提高,表现在:①注重环境:“扶于通风处,以利改善缺氧;②体位变化:抬高下肢,离地“五寸许”,增加静脉回心血流;③口对口人工呼吸:直接“吹气人口”,形成一定的潮气量并供氧;④仍然强调复苏的持续性:“更递嘘之,直至苏醒“活了能语”方可停止;⑤加用刺激复苏法:将辛香蒯人的药末(皂荚、葱根等)吹人鼻中,促使患者喷嚏或咳嗽而达复苏效果,可谓是“咳嗽心肺复苏法”的最早文字记载}⑥配以内服药抢救:取矾石、丁香等药煎汤灌之,通络醒神开窍,助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复苏措施,以达更佳抢救疗效;⑦早期的口咽通气管:将芦管插人口中至咽腔吹气,同时塞鼻,既可防止气流外溢,又能增加正压通气,以形成使患者肺部充气的足够气压,是有效的紧急气道控制措施”。用芦管吹气复苏,正是当今人工呼吸时的“口咽通气管”在古代的最早雏形,是葛氏的一大发明。虽然当时已强调了以“亲人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但芦管通气则技高一筹,也克服了直接口对口接触在心理和卫生方面的犹豫。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早于西方一千多年,且至今仍被国内外复苏学者们所倡用。

      隋朝作了心肺复苏理论上的探讨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撰了《诸病源候论》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的专著。其在“白缢死候云“以绳物系颈,自悬挂致死,呼为白缢。若觉早,虽已死,徐徐捧下,其阴阳经络虽暴壅闭,而脏腑真气故有未尽,所以犹可救疗。在“溺死候”亦云:“人为水所没溺,水从孔窍人,灌注脏腑,其气壅闭,故死”。上述朴素理论,阐明了有关病因、病机,即凡缢溺之人,均可因窒息等因素致脏腑气机壅闭、经可救络血脉不通而死(呼吸心跳停止),治当①尽早紧急复苏:“若觉早,虽已死…犹”;②恢复呼吸和循环:根据其病因病机,理应以保证通气,改善缺氧,重建循等为抢救的主要目的,故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复苏措施则必然成其为基本急救技术。这在1300余年前就能提出如此透彻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

        ——参考陈晓松所著文章《古代心肺复苏术应用发展史》


电话

0373-8816123

认证
官网

版权所有: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 CopyRight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yxbwg2015@163.com  电话: 0373-8816123 

地址:中国·河南·长垣·驼人健康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