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赏析MESEUM OVERVIEW
首页 > 文史赏析 > 浅谈古代心肺复苏术的发展(二)

浅谈古代心肺复苏术的发展(二)

时间:2016-07-19 点击:3682

      中国医学对于心肺复苏应用有悠久历史,历代医书典籍均有记载和论述。前面对从汉朝到隋朝不断发展的心肺复苏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下面针对唐代及以后心肺复苏术应用的发展进行简单概述。

      唐代对早期心肺复苏术的改进

      唐·孙思邈(581~682)所撰《千金要方》(651)卷25“备急日“治自缢死方,强卧,以物塞二耳,竹筒内口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半日死人即噫噫,即勿吹也。又方:捣皂荚、细辛屑如胡豆大,吹两鼻中。又方:兰青汁灌之。又方:灸四肢大节陷大指,日地神各七壮。”由以上记述可知,到了唐代,对CPR术在方法与细节上又有所改进:①首次加用灸法急救:在已有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刺激(咳嗽)复苏、药物灌服等基础上,又引人艾灸,刺激有关经穴(地神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以加强综合复苏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②口咽吹气管的更新应用:将芦管改进为竹管,加以塞鼻、塞耳、塞口旁,较之过去既增加了口咽管的硬度,保证控制气道,更防止气流从各处外泄,以提高足够的通气压力;③复苏时间延长:从汉代的一炊顷”功夫到唐代的约“半日”,表明古人对复苏的认识又有所提高,即不应轻易放弃或中止抢救,应有一定的复苏时限。孙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古代心肺复苏方法作了适当补充与改进,尽管文中有欠完美之处(如,塞耳),但仍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明代心肺复苏术应用的广泛与普及

      从东汉张仲景发明了心肺复苏术后,经过晋、唐、宋、元等历代的演变发展,至明代,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复苏技术被广泛应用,甚至已普及于民间。如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醒世恒言》(1627)一书中就有关于“口对口人工呼吸”的翔实记载。一书中有一短篇《张廷秀逃生救父》,描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的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内容梗概记述张廷秀之未婚妻王玉姐,因她父亲误听谗言胁逼解聘,玉姐不从,在绣阁上悬梁自尽后为家人发觉,王员外叫丫环取刀割断缢索抱其上床,使其母徐氏“嘴玉姐渐渐苏醒,还呜呜而哭。其故事全用写实手法,情节真实可信。足见在约400年前,我国市井平民就已经能熟练应用。口对口吹气”等复苏方法来进行现场急救,这不仅比西方记载的首次施行成人口对口人工呼吸(Tossach,1771)要早约15O年,而且已达到了如此广泛的普及程度。

      清朝时期心肺复苏术的完善

      时至清代,人们对危急病症的急救意识日渐浓厚,这一时期,出版了不少急救专著,如胡其重的《急救危症简便验方》(1673);叶廷荐的《救急备用经验汇方》(1801);程鹏程的《急救广生集》(1803)等等,书中不乏对各种危重症的复苏记述。不仅如此,有关心肺复苏技术还漂洋过海传到周边邻国,广为接受与认可。如日本汉方著名医学家丹波元简所著《救急选方》(1801)的上卷五绝死门中引‘清·史典撰《愿体集》’日:“凡自缢之人,若绳细痕耀者,最称难救。须急令人抱,将结解开,切勿割断绳子。以手揉其项痕,捻圆气管,并摩按胸腹或用手扪其口鼻;或用口对口接气。令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挽其发,常令扯急,不可使头低下……丹渡元简又补引‘清·顾世澄撰《疡医大全》’云:“必须心口尚温、大便未下、舌未伸出者救治”。由以上可知,至清代心肺复苏术已经明显发展:①总结了前人的实际经验,如“绳细痕深者,最称难救”等以提示后人注意;②补充与完善了复苏方法:计有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捻圆气管、仰头畅喉、摩按腹部、口咽管通气,以及刺激促苏和针法、灸法}汤药、丸剂等等综合多种急救措施,以期共同提高复苏成功率}③明确了实施复苏与否的界线:正式提出了心口尚温,大便未下,舌未伸出者”有复苏指征}④措施规范:制定了先后有序的多达十余个步骤的复苏规程,并强调“依此拯救,再无不活之理”;⑤有关技术被认可和推广;发展至清代的心肺复苏技术日渐正规和完善,故而广泛传播到海外,被外国的医学家们所接受及应用(如日本、朝鲜等),最终促成了后世心肺复苏术的更大发展。

      综上所述,借对历代医家救治自缢(缢死为古时急症五绝之首)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了我国古代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的应用发展简略进程,则使我们能对有关心肺复苏的古代发展史况有个直接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陈晓松所著文章《古代心肺复苏术应用发展史》

 

电话

0373-8816123

认证
官网

版权所有: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 CopyRight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yxbwg2015@163.com  电话: 0373-8816123 

地址:中国·河南·长垣·驼人健康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