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23 点击:3779
美国最古老的国家植物园波士顿公园,有许多纪念碑,它们大都为纪念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而建造。在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不远处,耸立着一座很高的纪念碑,但它纪念的不是某个人物,而是一种叫乙醚的化学药品,碑上的铭文写道:“疼痛不会再有”。为一种药物建造一座纪念碑,在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
乙醚麻醉剂的发明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它开启了医学发展的新纪元18世纪以前,由于没有麻醉剂,外科手术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为了做手术,有的医生用绞勒的方法使病人暂时窒息;有的则用放血或压住颈部血管的方法使病人的大脑暂时缺血而昏迷;有的干脆用一根木棒猛击病人的头顶,使病人失去知觉……这些野蛮的做法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有的在手术中突然惊醒,痛得大喊大叫;有的在手术后留下了脑震荡等后遗症;有的甚至因此而丧失生命。直到第一例乙醚麻醉应用于一位颈部肿块切除术的病人后,这一切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此,无痛外科手术才梦想成真。
说到乙醚麻醉的发现,给大家讲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名美国牙医——威廉莫顿( William Thomas GreenMorton. 1819 - 1868)。
故事要从19世纪初说起。当时,莫顿是一位波士顿小诊所的牙医。在工作中,他发现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拔牙,对病人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他曾看见过不止一个病人,还没等把牙拔完,就愤怒地大踏步离开他的诊所,发誓不再登门。因此莫顿立志一定要找到一种无痛拔牙的方法。
之后,他找到了位叫查理杰克森的化学家,此人也懂医学。有一天,莫顿向老师请教如何使拔牙无疼痛的问题,杰克森建议可试用乙醚,但莫顿实验失败了。他并没有气馁,继续用家中的爱犬做实验:莫顿将蘸了乙醚的海绵捂住犬的几鼻使它吸入,几秒钟后,犬软弱无力了,躺下了,失去了知觉。这时的犬不是昏迷,而真是睡着了。他拿开绵,用力摇动,犬渐渐睁开眼,并站起来摇摆着走路,不久即恢复了原状。这是他第一次得到的最满意的实验结果。
有一天,来了一个牙痛病人,要求他先催眠再拔牙。莫顿说,他已经找到更好的办法,于是他用手帕加上乙醚使病人吸入,然后把坏牙拔除。病人苏醒后,他故意向病人说:“你准备好,现在要拔牙了!”这时病人回答说:“我准备好了”,莫顿笑着说:“我已经给你拔掉了!你看,这是你的牙。”病人这时从座椅上跳起来喊道:“上帝呀,这不可能,我一点也没有感到痛呀,真了不起,哈利路亚!”这是1839年9月30日发生的一起无痛拔牙成功实例。
随后莫顿决定找外科医生商量做大手术,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最好的宣传:1 846年10月16日,他们成功将一个吸入乙醚的装置(把蘸了乙醚的海绵放在瓶里,瓶口有活瓣可开关)应用于一个颈部肿瘤切除术的病人一正是在这个光辉的日子里莫顿把人类经受手术痛苦的历史划分成为两个时代,这是他的不朽业绩。从此,莫顿出名了,乙醚麻醉剂也传遍各地并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家医院手术室里不可缺少的药品。所以,在奠顿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话:“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酷刑;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其实,还有一位名叫朗(Crawford Long)的美国乡村医生,他早在1842年3月30日就成功为一位手术病人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而3月30 日这一天,也被美国政府定为了“美国国家医师节”。
看完上述的故事,你是不是已经对乙醚麻醉的发现有了初步的了解呢?
自1846年10月16日,莫顿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公开表演乙醚麻醉,从而创立了麻醉专业,迄今已170多年。在这170年间,麻醉和外科手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现在麻醉医生的工作,已从手术室内为手术病人施行麻醉延伸到手术麻醉后的恢复室,甚至ICU。由于麻醉医生熟练掌握各种神经阻滞技术,自然而然地被要求治疗各种疼痛病人,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疼痛病人需求的增加,疼痛门诊靓丽登场。麻醉医生除在手术室内施行麻醉,还经常到心导管室、内腔镜室、放射科,甚至内科病房为心脏病人除颤施行麻醉。
乙醚在外科手术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无痛外科手术”得以实现。病人不再因剧烈的疼痛而休克或死在手术台上,医生也不必在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中匆忙手术。
继麻醉药品乙醚之后,麻醉新药也越来越多,包括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镇痛药、肌松药和局麻药等。静脉麻醉药除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外,现在又有咪达唑仑、丙泊酚。吸入麻醉药也早已从曾经的乙醚、氯仿、异氟烷发展到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七氟烷及地氟烷。镇痛药、肌肉松弛剂亦是如此。
麻醉的发明,特别是乙醚麻醉,对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揭开了现代医学史的新篇章,也成为现代麻醉学新的里程碑。
来源 麻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