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14 点击:314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开展群众的卫生运动,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爱国卫生运动 ,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1949年,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继续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
1952年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国家主席毛泽东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领导民众开展防疫工作,这便是爱国卫生运动的源头。
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党中央肯定了这个名称并指示各级领导机构,以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 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参与,而且受到国际上的赞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显示出了"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伟大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抗美援朝,粉碎美帝细菌战争期间,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即"除四害运动"。运动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收效之显著,都是空前的。仅半年里,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公里,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共扑鼠4400多万只,消灭蚊、蝇、蚤共200多万斤。还填平了一大批污水坑塘;广大城乡的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地卫生防疫专业人员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者,深入实际,进行卫生科学知识宣传,努力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在农村,解决好管水和粪这两个基本问题,改造环境卫生条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并概括为"两管、五改",即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两管、五改"已成为组织指导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要求和行动目标。
1978-1995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四自一联"(自修门前路、自通门前水、自搞门前卫生、自搞门前绿化,统一规划联合集资)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各地卫生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987年2月,中央爱卫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9部门发出《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仪》,经中央领导同意,把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回眸六十多年来的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关键在于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走爱国卫生运动与群众相结合道路;执行面向基层,深入社区的方法;按照科学原则,实事求是精神办事。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又要讲究公共卫生,提高个体免疫力,同时要提高群体免疫力形成人群免疫屏障,人人讲卫生,"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具有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深远意义。爱国卫生运动也正是这种先进医学科学思想的体现。